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比干是忠臣,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唐太宗李世民还给他追谥,谥号忠烈。比干扬名是谁给吹捧的呢?是周武王。周武王大力宣传比干的精神,称其“国神”,称他是忠君之人。周武王这种做法自然并非单纯突显比干忠臣的形象,一方面是为了安抚殷商遗民,更多的意图是突显纣王的昏庸,以显示自己伐商的合理性。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这一手段在后世经常被使用,比如明朝名将袁崇焕在死的时候被定为汉奸,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当时都城百姓以食其肉为荣。虽然南明小朝廷给袁崇焕平反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平反是到了清朝。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并找到他们的后代赐官的套路,其意图不言而喻。袁崇焕可是乾隆先祖的死对头。

明代作家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比干营造的特别神奇。比干劝说纣王不要营造鹿台,还火烧狐狸洞,彻底得罪妲己。后来被妲己设计挖掉比干的心,因为比干的心是七窍玲珑可以入药。比干挖心之后,因为提前服用姜子牙给的一张神符,最后并没有死去。出去之时,听到有人叫卖空心菜,比干问,人无心能活不?妇人说人无心必死。然后比干就倒地死去。死后比干上了姜子牙的封神榜,成了文曲星,民间有时也会将比干当成文财神。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那比干被挖心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史记》商周本纪中并没有记载比干被挖心,只记载比干被纣王杀掉或不听劝告。

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史记·周本纪》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史记·殷本纪》

但是到了汉代比干被挖心的故事就有了,西汉的文学家邹阳在文章中谈到,我听说比干是被剖心的,这说明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传说了。不过《史记》记载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就是从他嘴中说出来的。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原大王孰察,少加怜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礼书中也出现这样类似的记载,而是剖。

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砲格,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史记·八书·礼书》

通过儒生的层层加码和民间的传颂,比干就成忠臣的代表。唐朝的周憬计划在武则天葬礼当天弄死武三思,结果消息走漏失败之后,他跑到了比干庙去自杀,死前他说: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与皇后淫乱,倾危国家,行当枭首都市,恨不及见耳!

为什么要跑比干庙去呢?因为为了证明自己就是忠臣,效仿比干,所以死在此处。

可见此时的比干就已经神化成忠臣的符号,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但是庄子却对比干颇有微词。为什么庄子看不起他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原话:

且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庄子.人间世》

比干和关龙逄二个人对老百姓特别的好,特别关爱,但是违背君主的意愿,结果君主就杀掉了他们。他们为什么会死了,就是因为太在意名声。这个是不足取的,这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名声而死,不是真的为了百姓而死。

这个观点是借着孔子与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对话说出来的,当然不会是孔子的观点。因为孔子是承接周礼,以周公为贤。比干是周武王立的榜样,孔子自然是不可能去打倒他。所以这是庄子或者他的门人编造的,自然是庄子或其一派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庄子》的内篇是被认为是庄子本人写的。人世间是属于《庄子》内篇。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老子认为国家昏乱才会出现忠臣。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忠臣,那么你就应该一面做好保护百姓,另一面做到与皇帝的关系处理。不能只处理一个方面的关系,只顾着成全自己的名,最终弃百姓而去。如果没了你的帮助,百姓不是过的更苦?你捞到了好名声倒是一了百了了。

基于这个逻辑,庄子才会带着嘲笑的语气说他们并非真道德,而是为名所累。

当然这样的观点的确颠覆很多人的认知,但你仔细想想呢?钱能诱人死,名同样有这样的效果。所以才有名利一说。

当然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诸子百家各派观点,才有了世界万物的精彩 。人世间不同才是本质,才是精华之所在。

本文作者:知常容(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32304141785549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比干   庄子   史记   帝辛   袁崇焕   老子   周武王   孔子   乾隆   封神演义   箕子   唐太宗   明朝   姜子牙   妲己   鲁仲连   颜回   汉朝   武则天   道德经   武三思   商朝   唐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