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网络整理 2019-06-10 最新信息

1508年,刘瑾在朱厚照的宠信之下独揽大权,新开内厂,这个人前的“立皇帝”开启了正德年间文人与宦官的斗争。刘建和谢迁以自己一生的名誉威望和地位妄图唤醒这个与他们想法格格不入的明武宗,继续着朱祐樘的“弘治中兴”,不让宦官专权,刘瑾独裁。之后前赴后继的监察御史都被庭杖和大牢吓退,而王阳明就在这个所有人都噤若寒蝉的氛围下走上了舞台。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许这就是王阳明成圣人的第一步,心性的抉择,这是一个文人的良知,无论处于何考虑,此时的王阳明逆风而行,接受他的也是40下杖行,前面的蒋钦三十下皆失半条命,哪怕练过传统武术的王阳明,再怎么厉害,40下也是伤筋动骨,没有四五个月的功夫,估计下不了床榻。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在锦衣卫幽暗闭塞的大牢里,王阳明仿佛看透了这个时代,广西柳州的血腥镇压,山东曹州的抗暴烽火,一幕幕的展现在王阳明的眼里,在贬去贵州龙场的路上,他仿佛参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刘瑾的恶行似乎给予了王阳明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促进了一个圣人的成长,因为被贬到龙场的王阳明参悟了心学。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自孔子之后的儒家分为八派,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奠定儒家学问的位置,之后的五胡乱华时代,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唐朝的重武轻文,五代十国的小分裂直至宋朝赵匡胤的“抑武扬文”,宋真宗喊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口号,让儒家再次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为了限制皇权应时而生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被朱元璋放进了明朝的国家意识里,笼罩着整个大明,维护着大明的稳定,成为整个明朝不可置疑的学问。也正是这种情况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龙场悟道才难得可贵。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王阳明居于山洞,谋于生活,在逆境之中放弃荣辱,在自省之中听天由命,他一直在想,如果圣人经历这种事情会如何,可是他想不透,看不透,因为圣人都没有他惨。每天的自我猜测之中,在现实之中独步,在迷茫和犹豫之中放逐,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无数的经义哲理都在充斥着整个大脑,他在找一条适合他的路,找到那个与众不同的点。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当他看到“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到来,彻底改变王阳明听天由命,愤世嫉俗的心态,他要传播自己的思想,从当地土著到贵阳书院,到庐陵的大展拳脚,到王瑾被朱厚照杀死,王阳明重返京城,他意识到这将是一段走向不凡的路。王阳明能文能武,用兵多变,平定江西赣州数十年盗贼匪乱,三十五天里解决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断累积的功绩,不断拥护的支持者,不停的传播着心学的教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的简易灵动不断俘获着上至大臣官员,下至贩夫走卒,渐渐走向了圣人的道路。

我眼中的王阳明,致于良知求于心的大文人

王阳明的道路上拥护者数以万计,不论是曾国藩,孙中山对其学问的的支持,还是心学流入日本对“明治维新”的影响,都足以说明王阳明学问的博大。他在追求自我,自我的解放,追求善意,追求良知,就得放弃心中的恶念,铲除面前的恶行;与之同时提出的善恶皆为人定,万事皆由人为,世间本无对错,当你不被世间外物所影响,没有贴上标签,完全按照本心去做,皆为得,就是幸福,当你遵从本心,按照内心得想法去做,就是行,所有得大是大非面前皆掂量自己得分量,按其心而为之,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

本文作者:话小房(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54302014976871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王阳明   明武宗   刘瑾   儒家   历史   朱元璋   宋朝   明朝   日本   唐朝   明治维新   佛教   宋真宗   贵阳   明孝宗   道教   赵匡胤   江西   曾国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