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玉横)

网络整理 2022-05-18 最新信息

白玉舞人佩,玉器,西汉文物,一对,均高4.6厘米,宽2.5厘米,1986年河南省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室陵墓区的僖山一号汉墓出土。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白玉舞人佩

河南省永城市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白玉舞人佩由一对舞人组成,器物中两名舞者面部正视,舞姿相反,身着交领长裙,袖长曳地,丝带束腰,呈“翘袖折腰”之舞姿,舞者头颈和腰身微微扭曲,甩动手臂带动长袖,将长袖横向掠过头顶,在空中形成一道飞虹,又轻落于肩部,另一臂轻抚于腰间,长袖飘逸身侧,裙摆拖地,呈三角形,舞人翩然起舞,优美雅致,极具动感。

这两枚白玉舞人佩均为白玉,整体扁平片雕。玉舞人五官、袖口、裙摆等部位饰以简洁的线条和纹饰,采用透雕和极细的弯转阴线琢成,并饰以突起的卷云纹,曲线优美,曼妙灵动。两面雕琢的纹饰相同,无正、背面之分。人物的服饰、表情等刻画细致入微,自然流畅,生动地再现了舞人的欢乐情感,简洁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舞者头顶和裙底均有一细孔,可穿系结缀为饰。这种配饰玉在继承先秦风俗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着眼于实用与美观并存。玉舞人多采用小型的片状玉雕,造型飘逸、洒脱而又不失质朴,相比于战国舞人略显朴素低调,“汉代玉器在含义上是从上层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在造型上,是从古代装饰风格向写实风格的转折”。

玉舞人佩战国时期已有出现,盛行于汉代,在汉代玉制装饰品中最为独特,极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从目前已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众多精美的玉舞人佩,不难看出它是这一时期极为流行的佩饰之一。西汉早期的玉舞人佩多见于组玉佩中的构件,西汉中期多见单体舞人,亦有双人舞人。东汉以后,这种玉舞人的形象便少见。这对玉人呈“翘袖折腰”的舞姿,是汉代舞蹈“长袖舞”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为汉代玉舞人最多见。两汉舞人佩饰多琢舒袖舞人形象,形成了“翘袖折腰”的基本形制,充满了现实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比之于战国舞人,汉代舞人着力于舞人整体姿态的塑造,夸张而又逼真地表现了楚汉乐舞“纤腰间长袖”的艺术特色。这对琢制精美的玉舞人佩具有极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汉代乐舞,也为研究汉代思想文化、生活礼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比较研究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双人连体玉舞人佩,高4.5厘米,宽3.2厘米,厚0.2厘米。青白玉质,舞者为一对男女,女舞人侧身左臂上举与男舞人相连,右臂下垂二人相握连成一体,作对舞状。俩人均着“V”形长衫,阴线刻五官、衣纹,线条简朴流畅。双人造型的玉舞人多见于西汉早期,至今出土的数量也不多,广州南越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和西安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中有出土;西汉中后期单人独舞的形象较为多见,东汉时期则不见连体舞人佩。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双人连体玉舞人佩

1979年,陕西省西安大白杨汉墓出土的组玉佩由鹰纹玉璧、玉珩、琢纹玉舞人和凤纹玉觿等组成。玉舞人佩件高4.4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两枚大小相同,均为白玉,片状,舞者呈翘袖折腰状,长袖舞动,长裙曳地,镂空透雕并以细线勾勒出五官和衣纹。西汉早期的组玉佩主体上多采用玉舞人连贯整体,璧、璜作主体,觿作点缀。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陕西省西安大白杨汉墓出土的组玉佩

广州南越王墓为西汉中期大型汉代墓葬,出土了六件玉雕舞女佩饰,有单舞人佩也有双舞人佩,舞人或长袖绕舞,或并立而舞,或舞姿滑稽。其中西耳室出土的圆雕玉舞人佩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青白玉雕成。舞人右侧梳螺髻,身着右衽长裙,袖口和裙摆线刻卷云纹花边,头顶有一小孔贯穿透底,穿系为配饰。舞者左臂上扬至脑后,长袖下垂;右臂向侧后方甩袖,口微张作歌咏状,扭腰曲膝而舞,婀娜优美,是一个典型的跳楚舞的越女形象,这应是西汉玉器统一的造型中融入的地方风格。汉代玉质舞人多为片状镂雕,这件圆雕玉制舞人琢制精细,纹饰优美,为汉代出土之首见。东侧室出土的右夫人组玉佩由玉环、玉舞人、玉横、玉管等七件玉饰组成,其上的长袖舞人佩饰造型有别于中原之地,舞人高4.9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有正背面之分。这件舞人佩饰由扁平玉片透雕而成,头顶簪花,身穿长袖舞裙,腰间束带,自带钩处向下系玉环,其下系垂玉璜,璜下垂流苏,面部五官、脑后长发和衣纹皆用阴线刻出,头顶至脚底有一孔。舞人右手高举至头顶,左手向右斜舒广袖置于细腰间,作斜身起舞状,线条优美流畅,舞姿轻盈,恰似飞天在舞。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玉雕舞女佩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长袖舞人佩件

河北满城王后窦绾墓出土的玉舞人玛瑙水晶珠串饰,由玛瑙珠、水晶珠、玉舞人佩、瓶形玉饰和石质的珠子等组成,出于窦绾玉衣内胸部。玉舞人佩件高2.5厘米,两面纹饰相同,透雕,细部以阴线刻饰,白玉质,色微黄,上下各有一圆形小孔。舞人身穿长袖舞裙,右手甩长袖过头顶后垂于左臂,左手下垂,作翘袖折腰之舞蹈状。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河北满城王后窦绾墓出土的玉舞人玛瑙水晶珠串饰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河北满城王后窦绾墓出土的玉舞人玛瑙水晶珠串饰上的玉舞人

江苏省徐州铜山小龟山出土了六件玉雕舞人佩,六件佩饰皆为舞女形象,出土于玉璧、玉心形佩、玉璜等附近,应是组玉佩的构件。其中的四件舞人佩是在扁平方形的玉牌上刻出舞女的形象。图示这件为另两件其中之一长4.7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佩饰整体琢出舞人轮廓,表面透雕加线琢出翘袖折腰的舞女细部,长袖飘舞,身肢扭动,雕琢工艺朴拙,线条处理简洁,舞人下方有一小孔,便于穿系。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江苏徐州铜山小龟山出土的玉雕舞女佩

江苏徐州石桥二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玉舞人佩是刻在长方形的玉牌上,表面透雕加线琢衣纹和五官,两面纹饰相同,舞姿均呈翘首甩袖折腰状,上下两端各有一小孔。一舞人佩白玉质,色微黄,两侧边作弧形,长4厘米、宽2.1厘米;另一舞人佩青玉质,上为圆角,长3.8厘米,宽1.9厘米。此类器形在同时期河北满城汉墓和江苏徐州铜山小龟山汉墓都有出土。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江苏省徐州石桥二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玉舞人佩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江苏省徐州石桥二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玉舞人佩

北京大葆台二号墓出土的玉舞人饰件,西汉中晚期,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身穿右衽长裙,左袖绕过头顶长长垂下;右袖弯曲下垂,纤细微斜,舞姿灵动飘逸。两面皆以镂雕线刻来表现舞人的形态与神态,曲线优美,造型丰满协调,风格高雅富丽。玉舞人佩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北京大葆台二号墓出土的玉雕舞女佩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北京大葆台二号墓出土的玉雕舞女佩其正反拓片

河南省淮阳北关汉墓出土的玉舞人佩,东汉中期偏晚,褐玉质,两面雕,高4.9厘米,厚0.21厘米。舞人梳半月形发,两鬓角下垂,头顶左右各插一簪,身着右衽长衫,左臂上扬垂于右肩,右臂置于腰间,长袖弯曲下甩,做婆娑起舞状,上下钻孔,镂空透雕加细线阴刻出舞人的衣袖和五官,丝带飘动,风姿绰约,极具动感。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河南省淮阳北关汉墓出土的玉舞人佩

河北省定县四十三号墓出土的两件玉雕舞人佩,东汉,均长5厘米,青玉质,透雕,舞人两臂上举,长袖交于头顶。面部五官及服饰衣纹均阴线刻出。两手相交处及足部各有一小孔供佩戴用。

【国宝品鉴】白玉舞人佩

河北省定县四十三号墓出土的玉雕舞人佩

上述玉舞人佩均出土于两汉不同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地域涵盖了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广东等,它们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又在基本形制、装饰风格上表现出更多的共性,反映了汉代玉器交融并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特点,也是西汉中央集权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在汉代玉器上的反映。两汉玉舞人佩件不仅出土数量众多,而且形制多样,纹饰精美、琢磨细致,而西汉所出玉舞人佩从数量,雕琢工艺和艺术价值上又比东汉时期略胜一筹。除了时代的早晚,墓主人身份的高低,玉雕舞人的质量也有明显差异。

显然这些玉舞人佩在西汉早期多作为组玉佩的构件,如西安大白杨出土的组玉佩和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西汉中期以后组佩渐趋式微而穿组形式也趋于简化,玉佩的功能更趋于装饰美观的需求,仅见于满城汉墓王后窦绾墓中一件,这件组玉佩既无玉环也无玉璜,由玛瑙串珠替代组佩。汉代这些舞人佩有着不同的功能,西汉早期圆雕舞人穿串于组佩上具有辟邪作用,西汉中期装饰作用更为突出,玉舞人佩成为王公贵族男女喜爱的杂佩上的玉件。汉代玉舞人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汉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生动的反映了汉时社会生活,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思想的变化。

作者简介

崔晓琳,女,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管理与研究。

Tags:白玉   西汉     汉朝   西安   河南   战国时期   文物   广州   永城   玛瑙   东汉   艺术   陕西   河北   知识改变生活   舞蹈   阿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