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的故事)

网络整理 2022-04-06 最新信息

“凿壁借光”的故事,想必大多数读者在小学课本上都读到过,一个寒门学子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为了改变命运选择了读书,但因为家里没有灯光,平时有月光的时候,就借着月光苦读书籍,没有月光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里和隔壁邻居家里的那堵墙凿开一个小孔,通过小孔借邻居家的灯火来读书。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像这样的励志勤奋的读书故事深受广大学子的敬仰;而匡衡这个人也是十分的努力,为了能够得到读书的机会和费用,竟然大冷天的帮别人做工和抄写文章,来赚取微薄的费用,就靠着一点点的积攒,最后攒够了读书的钱。

而因为“凿壁借光”的典故,当地的官员听说匡衡的故事,十分的感动,于是就帮助察举匡衡,这才有匡衡入仕为官的机会。

匡衡:凿壁借光,换来被举荐的机会

在西汉时期,因为国家规定读书人可以钻研六经中的随便一经,然后通过政府举办的考试,考试内容就是自己所学的这一经内容,不过参加考试的人可不是谁都能够进的,这需要当地具有名望或者有实权的名士、官员举荐,因为西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也没有九品中正制,而是实行举孝廉制。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匡衡也是因为勤奋学习的故事让当地的官员拉了他一把,所以他才得到机会,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匡衡就算是读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够参加考试。匡衡钻研的是《诗经》,这个领域的内容不仅是一些古诗的理解,更关键的是你在《诗经》中钻研出治理国家的经略和对许多事务是什么看法。

这就有点类似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你得写出极富创意和政治想法的经略,你才可能被皇帝看中,所以《诗经》往往出题题目偏难,并且也没多少人愿意选这个,这也是因为《诗经》中的内容很多都是忧国忧民和民生的事情,对于治理国家的诗经真的太少了。

不过匡衡选择《诗经》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其实这个领域竞争力较低,你只要有能耐,你就会发光,《诗经》也是寒门学子逆袭的一个很好的入仕机会;而匡衡虽然得到了当地官员的举荐,竞争力也没那么厉害,可是匡衡还是落榜,这也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太多、太多了,并且很多还是官宦子弟,这些人不仅学习环境好,而且还有父辈的关怀,哪里像自己,没有啥关系,也没有啥好的学习环境。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匡衡八次科举失败,第九次成功入仕

第一次失败了,匡衡认为是自己缺少考试经验;第二次失败了,匡衡认为是自己钻研《诗经》还是不透彻;第三次失败,匡衡认为一定是自己研究的方向不正确,应该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研究;第四次失败,匡衡觉得发挥不好;第五次、第六次直到第八次失败,匡衡开始思考为何自己一直在失败,后来他总结了一个结论,就是因为自己没啥关系。

匡衡这次也学聪明了,因为自己没有积蓄和资本,匡衡就主动去给一些达官贵人当差,各种伺候舒服他们,而这些达官贵人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主,他们其实要啥有啥,根本不需要贿赂,反而匡衡的这种伺候让他们觉得很舒服,于是匡衡第九次成功中了丙科,这还是当时一个达官贵人专门交代而换来的结果。匡衡也因此成功入了仕。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但当官也只是当了一个管理文学的地方官员,这个职位没有油水,也没有权力,没办法匡衡只能继续钻研《诗经》,并继续巴结讨好各路的大官;在他对《诗经》的研究和了解当许多经学家都赞叹的时候,一些他巴结过的官员就经常给当时皇帝推荐他,而且还向太子推荐他,而当时的太子对匡衡也是十分好奇,并且还听说他凿壁偷光的故事,对他的好奇更盛了。

匡衡从郎中一路逆袭为汉朝丞相

后来这个太子成了皇帝(汉元帝),匡衡的身份也因此水涨船高,他成了郎中,后来皇帝觉得这个差事屈才了,于是又提拔他当了博士,匡衡当时可谓是得到了皇帝的喜爱,更是成为了当朝红人;而后来恰巧长安一带出现了自然灾害,于是匡衡就上书了人生关键一个奏折,他引用《诗经》中上行而下效的典故,从侧面劝谏皇帝减少宫廷用度,把钱都花到民生建设上,而这个奏折不仅在朝廷中得到了许多赞赏,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反响。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因为匡衡是寒门出身,这就让很多平民百姓十分的喜欢他,于是匡衡因为这关键一书,成功的得到了全体上下的一致认可,皇帝十分高兴,就把他升为光禄大夫,这个职位可不得了,已经算是朝廷高层的官员了。

匡衡进谏讲究策略,深受皇帝喜欢

后来,匡衡又被皇帝升为御史大夫,这个官位就是相当于专门怼皇帝的官位(谏官、言官),匡衡多年来的经验告诉自己,如果要青云直上,就算是劝谏都要旁击侧引,绝对不可以直接怼皇帝。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事实证明,匡衡的想法是对的,很多时候不仅劝谏成功,还让皇帝十分喜欢他;更关键的是,当时的汉元帝是一个《诗经》爱好者,而当时的匡衡刚好是这方面的大家,汉元帝就经常喊匡衡给自己讲解《诗经》,匡衡的学术和讲解方法十分的厉害,这让汉元帝更加喜欢匡衡了,后来觉得当个御史太屈才了,于是皇帝直接把他升迁为丞相,丞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也是百官之首,可以所见匡衡到这时候已经是权力的巅峰了

匡衡明哲保身与宦官为伍,抓住机会给予石显致命一击

匡衡当了大官也没忘记过以前帮助自己的人,许多贵人需要匡衡帮助时候,匡衡就二话不说,能够帮助的绝对帮,所以匡衡的优良品德,让其在大汉贵族圈十分得到尊崇;而匡衡前中期真的是一个贤臣,不仅履行好自己丞相的职责和义务,而且还压制小人当政。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汉元帝身边的宦官石显是中书令,而且汉元帝十分的信任他,但是这个宦官却仗着皇帝的喜爱大肆的结党营私,并且还让汉元帝下达一些弊政,但朝野中没有那个官员敢与石显对抗,因此朝廷中反对之声太少。

而匡衡为了明哲保身也从不得罪石显,两个权臣的关系其实还是不差的,后来汉元帝去世了,汉成帝继承了皇位,这时候匡衡看出新帝想要整治石显,于是就直接上书弹劾石显,而石显看到匡衡这深藏不露的城府,这次忽然就发难,有些措手不及。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于是石显集团就被汉成帝给团灭了,不过因为这件事之后,朝廷的许多官员觉得匡衡这个人徒有虚表,为什么汉元帝时期不弹劾石显,非得等新帝上任就弹劾,这不是邀宠吗?于是匡衡就和同僚们产生了间隙。

位高权重引起皇帝忌惮,匡衡晚节不保

不过汉成帝初期,匡衡还是位高权重,但就是因为位高权重,这才引起了汉成帝的不满,后来一些官员弹劾匡衡,匡衡就成功的被贬为庶民,不过官位被贬了后,匡衡的种种以权谋私的事就败露了。

据说汉元帝极其信任匡衡,于是就封匡衡为安乐侯,并且封土地三十多万亩,这样的恩赐对一个寒门学子而言,是极为恩重如山的,不过匡衡或许是因为穷怕了,他对钱非常感兴趣,更是利用自己权力之便,大肆的扩充自己的封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利益。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很多人不知道,在汉朝,私自扩大自己封地是很可能会被认同为谋反的,匡衡的前半生是在坎坷和艰难中度过,终于熬到头了,匡衡面对另一个世界一样的新生活,自己肯定是十分意外,并且作为一个家境贫穷的子弟,在面对山一般的黄金白银,有哪个能够维持初心,坐怀不乱?那么为什么单单把匡衡扩大土地一个小事拿出来说?

史书避谈匡衡负面消息

其实这也是古人对一个优秀品行励志人物的一种完美追求,匡衡一直以来都是被文人标榜成一个完美的借鉴对象,但如果人们告诉你,匡衡的晚年为了一己私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国家利益,那么你会怎么想?

匡衡:教科书上“凿壁借光”成文人古今美谈,励志人生却晚节不保

你会把心里坚持的那种励志英雄完美形象一瞬间崩塌,这也是很多史书专门避开匡衡以权谋私的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后人看到匡衡前后的差距会产生厌世感;不过纵观匡衡的一生,很明显是功大于过的,他侵占别人土地,或许也是因为自己穷怕了,希望能够更多的为子孙多留点基业。

小结

后世对匡衡的评价很多都是很中肯的,例如《汉书》将匡衡列入一代名相的名单中,并且匡衡还是一名寒门学子,逆袭成为汉朝著名丞相的成功典范,这种功绩也是值得后世学习的。

据说匡衡几十年都是十分节俭,就算是自己封侯了,花钱从来也不是大手大脚,总是吃得住的喝的都是平民老百姓的水平,偶尔遇到节日,就稍微吃好点,而为官这么多年,家里的财富虽然多,但是每年的开销实在是少得可怜​,甚至匡衡一年的俸禄都能够管家里几年的开销。

匡衡是我国古代寒门学士,屌丝逆袭的成功典范,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品行兼优的励志人物,然而晚节不保,其原因并不是穷怕了,也不是经不起诱惑,笔者觉得更多的是他忘记了入仕的初心,因为对于古人来讲,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是最重要的宗旨,对于这个宗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Tags:诗经   汉元帝   西汉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汉朝   逆袭故事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古诗   长安   政治   文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