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

网络整理 2022-05-19 最新信息

中国几千年,中原政权和外族之间发生过诸多兵事,抵制外敌的防御重地也随之而生。在明朝前,河套平原是中原王朝最关注的防御重地之一。可是明朝后,统治者们往往更加关注燕云十六州的发展,而河套地区却渐渐衰弱。

同样是作为中原政权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为什么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发展不同?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秦末汉初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有许多相同点。

1.都位于重要的地理节点

(1)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位于贺兰山脉之东,吕梁山脉之西,阴山山脉之南,长城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序》评价“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

其主要包括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

(2)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别称山后代县北十六州,包括幽、蓟、瀛、莫、涿、檀等主要以河北、山西区域为主的十六个行政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往往是区分外族政权和中原政权的分界点。

《五代史》载“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可惜燕云十六州作为一个军事意义上的整体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面临着被割让的命运。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燕云十六州


2.都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位

(1)河套地区

从秦朝到宋朝,中原王朝的首都定都在咸阳、洛阳、西安、开封等地,这些地方都离河套地区距离不远,徘徊在河套地区附近的外族政权虎视眈眈。仅西汉一朝,匈奴就已经入侵边境53次。

为了保卫首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河套地区的建设。

比如说《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造长城设置行政区并移民,而汉代统治者则在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这河套四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也有“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的看法。

河套地区,无愧是中原王朝防御抗击外敌的重要防线。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明长城示意图


(2)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南。长城是传统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历代用于抵御外敌的重要凭借。

加之燕云十六州有燕山、太行山两座天然屏障。

若是长城稳固,燕云十六州保全,中原王朝就可以得到多重防御。

宋朝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高度评价燕云十六州的地位:“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他认为燕云诸州是外族政权和中原政权之间天造地设的界限,只要守住,中原政权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3.都有良好的生产发展条件

(1)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内的河套平原十分适于发展农业。其地形平坦,没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之忧,又毗邻黄河,有灌溉的便利。所以许多人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附近的匈奴、西夏等非中原游牧民族政权,他们知道河套地区的富饶,所以常常入侵边境,想要占领河套提高自身生产力。

(2)燕云十六州

《辽史·食货志》称燕云十六州地区“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红稻青杭,实鱼盐之沃壤”

可见,燕云十六州中不乏集中的平坦地带,适宜的气候,所以可以多方面地发展桑田渔牧,大大发展生产力。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明朝版图


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有许多不同点

除此之外,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还有许多不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河套地区在明朝遭到忽视而渐渐衰落,而燕云十六州依旧被明朝重视。这如何体现呢?

《明史》载明成祖认为“天下既定,徒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河套地区防御空虚,蒙古南侵,河套地区也因此遭受战火蹂躏。

而明朝很重视燕云十六州。比如说戚继光在蓟县修建边墙防御,筑造敌台制敌,还训练出一支有素质的军队巩固边防。明长城的修建,也昭示了统治者保卫燕云十六州的志向。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戚继光(1528年-1588年)


为什么两者在明朝的发展不同呢?

(一)政治中心的转移

唐朝时,中原王朝都城仍是前代最爱的长安。到了宋朝,开封成了都城。明朝时,朱棣将北京定为首都。

这整个是一个政治中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转移的过程。既然政治中心转移,那防御的重点也要随之改变。

对于关中地区的长安来说,河套地区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对于北京来说,外族入侵河套地区不过会引起地方动乱,不能直捣首都。但如果燕云十六州沿线的瓦剌等外族若是入侵那明朝就有危险了。明朝统治者厚燕云十六州,无可厚非。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


(二)主要外敌以及边境人口变化

1.外敌方面

在外敌方面,历代都有变化,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北转移。

汉朝主要被河套附近的匈奴侵扰,唐朝曾与突厥为敌。这些外族都来自西北,中原王朝一般选择在河套地区设防。

至于宋朝,则是面临着党项人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朝,契丹人的辽朝的压制。这些威胁,覆盖了中国从西北到东北的地域,是顺沿着燕云十六州出现的。

明朝面临着“南倭北虏”。其中北虏主要指燕云十六州外的蒙古鞑靼、瓦剌两部,而东北的女真也暗藏祸心。

随着历史发展,主要外敌分布也从西北转移到东北,形成一张“威胁网”。河套地区作为集中的一个“点”,已经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防御需要。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明时期 鞑靼 瓦刺 地图


2.人口变化

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河套地区设置边防和郡所,“徙谪戍以充之”来填充人口。在这种条件下,河套得到发展。可以说,从秦汉至唐末,河套地区一直在关中地区的辐射下发展。

到了唐朝末年,河套地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口减少并逐渐脱离唐朝统治。五代时期至明朝前,河套地区都一直由外族政权统治发展。

明朝前期,虽然河套地区回归版图,但人口稀少。明朝中后期后,蒙古猖狂掠夺人口:“其精壮老幼杀死者不预焉。每次抢杀奚啻千百人”,让河套地区的发展更加不妙。

而燕云十六州很早就有一定的自然的人口和生产基础,并不像河套地区需要政府强制迁徙,加之受到首都北京的辐射,发展自然是越来越好。

都是御敌防线,为何明朝重视燕云十六州的程度远大于河套平原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三)明朝消极的边防政策的影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此考虑边患的:“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他认为边外之地、人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占有价值。边外之地大多不宜农耕,不符合明朝以农立国的发展方针。边外之民和中原百姓秉性习俗有明显差异,难以命令。

所以,基于这些认知,他认为应该坚持“来则御之,去不穷追”这种点到即止的防御策略。

于是乎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的统治者为了节省力气,在防御方面是只防自认为的重点,训练军队也不甚上心。河套地区没有触及大明心脏地区,不是所谓重点,自然被冷落。


作者: 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读史方舆纪要序》、《五代史》、《史记•匈奴列传》、《契丹国志》、《辽史•食货志》、《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ags:明朝   汉朝   蒙古   宋朝   明史   我在宫里做厨师   阴山   匈奴   明成祖   北宋   读史方舆纪要   黄河   女真   顾祖禹   旧五代史   政治   戚继光   赵武灵王   史记   辽朝   唐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