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苏轼与辛弃疾各写下一首《西江月》,豪放派代表人物,谁更胜一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简短))

网络整理 2022-05-10 最新信息

一、《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北宋词人素来爱以词为书信,三两句便可将事由与情感清楚明了地传递给亲人、好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词,彼时的他远谪黄州,心情孤寂又苦闷。尤其恰逢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更显词人所处境遇之凄凉与孤苦。

整首词的语调哀婉低沉,表达了词人时光飞逝、世事无常的思考与对世间真情的向往与怀念。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的上片中“世事”指的便是苏轼因卷入乌台诗案而遭贬谪的事,这是苏轼人生中的巨大转折点,他也因此备受打击。然而,世事如梦,人生犹如白驹过隙,一再沉溺于荣辱得失之中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倒不如坦然淡定地面对,让自己的内心由浮躁逐渐趋于平静。

紧接着,词人又意识到新秋已然乍到,心中又滋生了不少凄凉之意,他回想起曾经在仕途上备受排挤于打击的境遇,不禁感慨命运的变幻莫测与曲折坎坷。转眼间,秋风已经无情地将落叶击打在庭院里,词人望着镜中的自己,早已双鬓发白,于是陷入绵延不绝的沉思之中。

寥寥几句,词人寓情于景,既抒发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怀,又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词的下片写词人孤身一人身处异乡独赏中秋满月悲凉境地。苏轼说“酒贱”,不免有因受贬谪而失落、不满的自嘲之意。

如今他谪居于黄州,对世态炎凉、人心惨淡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曾经趋炎附势、奸邪狡诈的小人对其避之不及。然而即便遭贬,他也心系国家大事,可朝堂上仍是小人当道,忠臣受尽污蔑,如此想来,心中的愤懑无奈与孤苦落寞又更浓烈了些。

最后,苏轼以“中秋佳节”为背景,看似写节日喜乐,实则更加衬托出心中的哀愁。而此时心情苦闷的他只能写词给远方的兄弟一诉衷肠,让手足之情多少慰藉一些内心的悲凉与感伤。

苏轼与辛弃疾各写下一首《西江月》,豪放派代表人物,谁更胜一筹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创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辛弃疾时值中年。曾经的他一身正气、驰骋沙场,却惨遭政敌的妒忌与弹劾。1181年,辛弃疾被佞臣所弹劾罢官回乡,在家乡度过了十五年的隐居生活,这首词便是词人闲居时的作品,吟咏了平淡自然的田园风光,是宋词中田园题材的佳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整首词看似平淡简单,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描写的也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景物,然而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的巧妙构思与浓厚的情谊。词人用蝉、鹊、清风、明月、稻花、田蛙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夏日丰年景象。

“蝉鸣”与“蛙噪”是夏季乡野之间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夏夜里乡村的情趣,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丰收景象的欢喜以及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下片继续描绘夏景,词人用了对仗的手法描写了疏星寥落、阵雨轻微的清幽景象,在气势上强于上片的场景。

紧接着画风一转,正当词人想要找土地庙旁的茅屋小店准备躲雨时,谁料拐个弯便找到了,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试想,词人早已对黄沙道的路径了如指掌,寻找昔日的茅屋小店更不在话下 ,之所以突然忘了小店的位置,是因为他早已沉浸于丰年在望的稻花香中,与百姓共享丰收喜悦。


三、两大文豪巅峰对决

对比两首《西江月》,不难发现,苏轼与辛弃疾的境遇颇为相似,两人皆仕途坎坷、屡遭磨难,然而他们的心境却截然不同。一向潇洒坦荡、乐观豁达的苏轼却在词中表现了难得的愁苦与愤懑,而素来豪放悲壮、慷慨激昂的辛弃疾竟也写了一篇清新温柔的婉约词。

苏轼的《西江月》看似写乡间风景,却处处透露着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凄苦,读来令人伤感。辛弃疾的《西江月》却借着写风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即便他满怀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但置于丰收夏景之间,却满心欢喜,仿佛被治愈了一般,读来颇有一丝欣慰。

总之,两首词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感情,千百年来难分伯仲,没有哪一首词更胜一筹,全凭读者个人的喜好选择心中的最佳之作。巧合的是,《西江月》恰好是两位词人的作品中难得的风格迥异的词,且都能流芳千古、备受赞誉,足以见二人写词功底之深。

Tags:苏轼   知识改变生活   北宋   天南海北庆丰收   苏辙   中秋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