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左良玉和秦良玉)

网络整理 2022-04-29 最新信息

1645年的九江水上,浩浩荡荡的战船顺流而下,左字大旗在旗舰上方猎猎作响,奢华的船舱里,只剩最后一口气的左良玉,强打精神对儿子左梦庚说道:“爹撑不住了,以后的路你自己好好走!”

言毕,溘然长逝。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出身微寒入军伍,屡立战功峥嵘现

左良玉的出身很神秘,连生卒都不清楚。由此可见应该是贫苦出身。首次现身的官职,是辽东车右营都司,不过因为宁元卫发生兵变被撸掉了。两年后才官复原职,跟着高第、孙承宗等大将征战辽东,跟清军作战。

在这个过程中,左良玉立了不少战功,虽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胜仗,但作为一名将领也是合格的,所以很快就可以独当一面,当时的大明外有清军,内有起义军,陕西的起义军攻入河南时,崇祯就让左良玉率军迎战,独断河南的军事。

左良玉数次打败起义军,但是麾下的士兵也损耗巨大,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派过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崇祯多疑,派兵的同时也派了太监过来监军,虽然仗打得挺顺利,但一众将领心里非常不爽,君臣就此离心。

此时的大明朝,还算有些底子,四面八方的将士云集中原,四面出击,起义军见招拆招,分兵迎战,一时间打了个平分秋色。此时的左良玉兵微将寡,且粮饷经常短缺,于是改变猛打猛追的策略,主要以收留起义军被打散投降的士兵为主,慢慢扩充实力。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终于,左良玉发育成熟,率军出击,连续跟起义军打了十几次大战,直到起义军溃散,狂追一百多里,斩获无数。此时的左良玉已是兵强马壮,成为了自洪承畴以下最有实力的将军之一,继续按着朝廷旨意,往来各地平叛,此时的左良玉俨然是个忠心之臣。

但人的野心总是对着实力成长,左良玉也不例外,慢慢地开始不听上司指挥,还纵容士兵掳掠地方,但凡出战必须有十足把握,以免折损自己的兵力,就算这样,依然差点干掉张献忠,可见的确有几把刷子。

当时的督军杨嗣昌,察觉到了左良玉的变化,暗暗找了左良玉手下的贺人龙,打算让他替代左良玉的位置,可惜左良玉在玛瑙山再次大破起义军,这让杨嗣昌犹豫了,这下贺人龙不干了,画了个大饼没下文可还行,于是干脆把事情告诉左良玉。

杨嗣昌一下子得罪了两个人,在川陕之战的时候,张献忠攻打杨嗣昌所守的襄阳,命令左良玉出兵夹击,可左良玉很记仇,冷眼旁观,坐看张献忠打下了襄阳,杨嗣昌绝食而死。左良玉被削职戴罪立功,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终于,左良玉迎来了他的劲敌,闯王李自成。双方在朱仙镇来了一场大战,左良玉大败亏输,麾下精锐尽失,一路败退到武昌,问朝廷要兵要粮食都没结果,一气之下纵兵掠夺武昌的资产,到九江的时候还有二十万兵马。后来又从张献忠手里收复了武昌。

但此时的左良锐气尽失,只求自保。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将军白发志气短,昏招迭出葬大明

随着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大明的江山也变得岌岌可危,还愿意替大明打仗的将军就那么几个,还得抵抗清军,崇祯看来看去,也只有左良玉还能依靠一下,于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大印,允诺打败李自成之后,让左良玉父子世代镇守武昌。

皇恩如此浩荡,左良玉岂有不遵之礼,于是非常尽责地写了一份作战计划书上交朝廷,还没等到朝廷的批示,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就传遍天下,崇祯杀尽嫔妃后,自缢于煤山,算是践行了明朝皇帝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

得知消息的左良玉失声痛哭,连吃下去的饭都给吐了出来,好一个忠心耿耿宁南伯。当时福王朱由崧逃到了南京,被残余的大臣们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南明。左良玉的部下迫切希望找到组织,劝左良玉带领他们去南京找皇帝。

左良玉态度坚定地回绝,手下们还要再劝,副将马士秀用船上的大炮轰断长江航线,随后说,“谁再提东下南京的事情,别怪我手中的刀不认人。”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南京瑟瑟发抖的新皇帝,对兵强马壮的左良玉更是忌惮和看重,一系列的封官,左良玉再加太子太傅,负责长江上游的防线,小小的南明,倒也呈现出稳定态势。

至此,左良玉拥兵八十余万,对外声称百万大军,各镇兵力以他最强。不过称得上精锐的,早在朱仙镇大战时已经损失殆尽,所谓百万大军,大多是投降过来的散兵游勇,而且派系众多,左良玉根本无法做到完全驾驭,只能听之任之,比如各级将领整日里喝酒吃肉,不搞训练,每天晚上都需要美女陪伴等等。

左良玉虽然洁身自好,却约束不了部下,不过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清军一时也打不过来,如果趁这段时间,能好好整顿一下的话,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收复河山,可惜大明的党争已经无可救药,如此境地,还是争斗不久。

左良玉的贵人是侯恂,此公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人,而这会在南京掌权的马士英、阮大铖起初也是东林党,后面转而依附了魏忠贤,叛徒加对头,可谓是东林党的死敌。就怕朝里的东林党人依靠重兵在外的左良玉向自己发难。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所以马士英一面跟左良玉示好,一面又修工事防备。而朝中党争依旧,国事乱七八糟,东林党人黄澎仗着左良玉跟马士英作对后,逃到了左良玉军中,锦衣卫来拿人,左良玉不交。留下的黄澎就和一些将领们怂恿左良玉清君侧,干掉马士英等人,自己掌握朝廷。

刚开开始左良玉犹豫不决,但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变故,先是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败退的方向就是武昌,又有真假太子案沸沸扬扬,这两件事导致左良玉下定决心出兵清君侧,可惜刚到九江之上就病死,左梦庚战事遇挫后,就投降了清廷。

只是南明朝廷为了抵御左良玉大军,把大部分兵力都抽调过来防御,导致清军长驱直入,覆灭了大明最后的香火,左良玉则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时不救崇祯,最后又送走南明,这样的人,说到底,只为自己。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年来体弱求自保 宿敌北来只能逃

但不少人认为左良玉也算是忠臣,无论是不救崇祯,还是攻击南明,都是有充分理由的,不救崇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传播速度低下,如果起义军想要封还消息,只需守好通往左良玉处的通道,就可以让信使传不出去消息,左良玉是不知道,而不是不去。起义军没有攻入北京之前,崇祯赏赐左良玉的目的,也只是让他想办法出兵剿灭起义军,而不是进京防守,左良玉也制定了作战计划上奏朝廷,只是没等到批示,李自成就已攻入了北京。北京陷落后,左良玉的表现非常悲痛,属下们纷纷鼓噪去南京找新皇帝,说明当时左良玉军中的共识,依然是忠于大明,而左良玉不让东下,死守武昌,也是为南明朝廷挡住了北来之敌,赢得喘息之机。

此外,最后攻击南明的原因呢,也有这么几点:

朝中的马士英等东林党对头不停搞事,忍无可忍。朝廷偏安一隅,各方混乱,左良玉如果掌权成功,号令群雄,整合资源。南明的实力会有更大的提升。优胜劣汰,一场大战下来,活下来的就是精锐,可以提升军队战力。

乍一看,确实挺有道理,而且崇祯也着实没法救,真去了也是一起去煤山自挂。但是上面的几个原因,左良玉一直都知道,犹豫了很久,那么,促使他下定决心去清君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他怕李自成。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他还算忠臣吗?

朱仙镇会战,是左良玉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这一战不仅打掉了他的精锐,也打掉了他的胆气。此战之后,左良玉再也不敢轻易搞大决战,而是有必胜的把握之后才会出兵。

而守武昌就要跟李自成再次作战。

当时的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清军打败,一路从陕西败退到湖北,眼瞅着很快就要到达武昌,这就让左良玉犯难了,当年军中全是精锐都被打的那么惨,现在手下一群战五渣,就更不是对手,盘算来盘算去,干脆去南京。

那么,去南京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是避开了李自成的兵锋,有了迂回空间,二者南京作为陪都,城墙高大工事建筑,易于防守。江南一直是赋税重地,资源丰富,方便养兵,最后就是个人私心了,干掉不对付的文官,总揽朝政,做个权臣。

所以他有充分的理由,搞这么一出清君侧,但想法如此,结果却是在1645年,左良玉病死九江,李自成进入武昌,后来战死,清军攻陷南京,南明灭亡,左梦庚投降清军,左家挺过了乱世,依旧高官得坐。

所以从结果来看,左良玉在拥有了自己的力量和地盘后,就已经算不得忠臣,所做的一切,目都是保住自家的荣华富贵,朝廷在他眼里是次要的,朝廷没了再换一个就是,只要自家屹立不倒,哪管它洪水滔天,不禁令人唏嘘。

Tags:左良玉   李自成   马士英   明朝   南京   张献忠   河南   杨嗣昌   洪承畴   山海关   南明   九江   襄阳   孙承宗   左良   朱由崧   军舰   阮大铖   陕西   美女   魏忠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