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真的变成了坏人吗(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网络整理 2022-04-18 最新信息

前言:网络上很流行“翻案”,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的古人进行另一番解读,比如始皇帝、蜀后主、隋炀帝,甚至秦桧等。

其中西汉的匡衡,也被卷入了这场网络风暴里。

匡衡最为人熟知的,必然是“凿壁偷光”的典故,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激励人们要奋发图强。

目前网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匡衡年幼的时候凿壁偷光,长大以后鱼肉百姓、贪赃枉法,是一个大坏人。

那么这种说法准确吗?


“凿壁偷光”这一典故出自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而这部书是古代历史笔记的小说集。既然是小说集,那其中的故事的真实性,自然不能完全有保证。

《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真的变成了坏人吗

故事的立意是好的,但毕竟是民间故事,从逻辑上说还是有不少漏洞的:

首先匡衡小时候是农民,农村一般都是有院子的,两家应该不会共用一堵墙;

其次,就算两家共用一堵墙,但在汉代,蜡烛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直到西晋,石崇和王恺斗富都用的是蜡烛。匡衡家里很穷,他的邻居肯定也不是大富大贵,就算有蜡烛,最多也就是点一根,一根蜡烛能产生的光源覆盖面积,想必大家都知道。想要满足匡衡挖个洞,还能看书的程度,起码也要几十根才行。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

而我前段时间在央视就看过一个节目,节目组按照书中记载,测试了凿壁偷光的真实性(还测试了囊萤映雪),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几乎为零,它只能算一个很不错的励志故事。

重点来了!

匡衡长大以后有没有变成坏人呢?

说实话,匡衡这个人,不能说他的品德有多么高尚,但也不能说他就是个十足的坏蛋。

史书上记载:匡衡精通《诗经》,受到汉元帝的赏识,从郎中一路迁升到丞相。

虽然当上了丞相,但是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匡衡这个人比较胆小怕事,在权臣面前一直不敢反抗,唯唯诺诺。(《汉书》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

直到元帝驾崩,匡衡才上疏汉成帝,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但是被他人嘲笑,说他胆子太小,元帝在位时不敢弹劾石显。现在石显的靠山不在了,你才敢跳出来。匡衡脸皮薄,于是数次向成帝辞职,请求告老还乡。但是皇帝认为匡衡的道德修养很好,数次拒绝了他辞职的请求,继续委以重任。

由此看来,匡衡除了胆子比较小,好像并没有做什么坏事。

那么网络上说“匡衡变坏”的依据从何而来?

主要是两点:第一,匡衡的儿子比较坑爹,醉酒之后杀人被关进大牢,另一个儿子居然联合别人去劫狱,最后以失败告终。匡衡为此,向汉成帝请罪,但是成帝并没有追究匡衡。(《汉书·卷八》记载: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第二,有人说匡衡在自己的封地上多占田产土地,被司隶校尉弹劾,从而导致匡衡被罢官,贬为庶人,但也没有受到非常重的处罚,倒是遂了匡衡多年的心愿。

参考明朝的徐阶,加上匡衡几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猜测,匡衡多占田地这件事,可能与他的几个不肖儿子脱不了干系吧。

所以说,匡衡这个人,很有才华,道德上也没什么大问题,同时胆子确实很小,对儿子的教育也是一塌糊涂。

但是像网络上流行的“匡衡长大变成一个大坏人”的说法肯定是过于夸张了。

“毁誉参半”这个词应该更能客观地评价匡衡这个人吧!

Tags:汉书   汉成帝   汉元帝   西汉   读书   诗经   刘禅   西晋   秦桧   徐阶   汉朝   明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