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国演义之刘备传

网络整理 2019-05-30 最新信息

今天小编跟粉丝们讨论下刘备这个人。

刘备这个人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古到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刘备虚伪,他的天下都是他哭出来的;也有人说他是真豪杰,戎马半生,从未放弃过理想。

下面小编就说说自己眼中的刘备,仅是一家之言。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三国演义之刘备传

三国演义之刘备传

刘备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的软弱,为什么为这样说那,因为他爱哭。他哭的情景如下,可能并不完全

一是他和赵云的交往。赵云是武艺超群又办事精细的第一流将才。刘备在起兵不久帮助公孙瓒攻袁绍时初次与赵云相见,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及与赵云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这一适时的哭,便使到赵云心里七上八落了,心里大抵有了一个“仁君”的形象。当赵云表示他已看出自己认公孙瓒为主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时,刘备感叹说:“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说完洒泪而别。虽然公孙瓒数次推荐刘备,有恩于他,但他让赵云“屈身事之”,显然是同意赵云对公孙瓒的看法,认定公孙瓒将来成不了大气候,但又不好意思挖恩人手下的人才,只好与这位少年将军先联络联络感情,等待“相见有日”。刘备在出兵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前,曾去公孙瓒处借兵,当公孙瓒答应借他骑军二千时,刘备进一步要求:“更望借赵子龙一行。”曹操退兵后,赵云辞行,刘备仍是执手挥泪而别。这一把泪为后面赵云真心真意投靠他奠定了基础。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打败,自缢身亡。赵云几经碾转,投靠了刘备。赵云“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伏道旁”。刘备对众人说:“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赵云表白心意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也。”后来,赵云成为刘备集团中的主力,刘备视之为几与关张并列的心腹爱将。刘备临终前,又单独嘱咐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则哭拜于地表示说:“臣敢不效犬马之劳!”这一次哭使到赵云一直为无能的刘禅买命,直到老死沙场。刘备可谓是尽情哭了一场,不论这是真情还是假义,总算“哭”来了一代名将,也“哭”来了他的心。

二是他和徐庶的交往。《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写道,徐庶作为刘备的军师,几次用计打败曹兵。曹操发现徐庶是个人才,又性至孝,就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营,以假书信诱骗徐庶离开刘备,刘备闻言便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徐庶字)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徐庶便拜谢欲行。玄德曰:“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酒间,刘备对徐庶说:“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第二天,刘备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玄德举杯对徐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受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刘备与徐庶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刘备这一适时的哭,使徐庶良心触痛,于是当面向刘备表态,即使去了曹营,亦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徐庶匆匆走后又拍马而回,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又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被诸葛亮责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徐庶虽面惭而退,但直到这时心里才踏实。后来,徐庶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第四十八回中写道,徐庶随曹操下江南,看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明知自己会受危险,但没有说破孔明、周瑜和庞统他们的计谋,只是借口离开作罢,落下了“徐庶进曹营—一一言不发”的千秋佳话。

三是他和诸葛亮的交往。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在刘备的爱才、惜才的真情感动下,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决策,提出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构想。但当刘备要求他出山相助时,他还是“不能奉命”,没有答应出山。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即双膝盖跪地泣告:“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袖袍,衣襟尽湿,孔明感动致极,终于“愿效犬马之劳”。这般哭,竟又换来了堪称“智绝”的卧龙先生的相助。

三国演义之刘备传

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暂借荆州为腹地,联吴抗曹,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随后又夺取西川、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写道,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传旨召诸臣入殿,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又泪流满面,托孤于孔明,让嗣子称孔明为“相父”。刘备令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泣告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皇帝生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临终又托付军国大事,提出愿将自己一生创得的江山拱手相让,再加上这一把辛酸泪,这怎不摧动孔明肝胆。孔明听罢刘备的心腹之言,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罢,叩头流血。玄德这一哭,使到孔明一直辅助无能的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刘备一哭天下开,文武百官滚滚来。

三国演义之刘备传

他的哭小编不敢妄论是真是假,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被当时天下绝大多数豪杰所认可的英豪,他可以放下身段,放下尊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哭出来,不失为一位真豪杰。在当时的汉末可以说是礼乐崩坏,君不君臣不臣。仁义不可说是一把收拾旧山河,重整明心的利器。哪怕是在作秀,但是他是实打实的让人们感受到了关怀,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上位者不该对平民该有的尊重。

再者,就是刘备的识人之明。在三国那个英豪辈出的时代,可以说是“谋士多如狗,武将到处走”。单论武将而言,五虎上将那个不是真英豪。这些文臣武将对刘备都是忠心不二,鲜有背弃之人。为什么,这与刘备的识人之明是分割不开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伯乐,给于每一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一展抱负的场地,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他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但似乎文人多对他不感冒,这是因为,当时的士子多有一股傲气,对阶层看的很重,对出身看的也很重。这就是为什么袁绍人人都知道他好谋无断,性格反复无常,却在短短的数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到坐拥天下四洲之地,麾下文武战将云集,雄兵百万的原因。刘备虽然说是“中山景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但是在文人士子眼中他始终是个“织席贩履之徒”,难登大雅之堂。

刘备一生功过,小编认为还是功大于过的,放在现实中也会是个不畏强权畏难而上的成功人士。

不知道大家对刘备是怎么看的。

本文作者:前不见古人(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30892993832602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三国演义   刘备   赵云   公孙瓒   徐庶   曹操   诸葛亮   刘胜   汉朝   庞统   袁绍   陶谦   涿州   不完美妈妈   周瑜   隆中   三国   赤壁之战   保定   河北   三国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