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希特勒演讲合集)

网络整理 2022-05-15 最新信息

在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后的第二天(9月3日),法国也宣布参战,之后不久,英国也参与进来,西线战事由此展开。

希特勒的《关于进行战争的1号训令》对于西方国家是这样说的:“务必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英国人和法国人身上。对于动作不大的越境行动,应该以纯粹的局部行动作为回应。我们答应保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的中立地位,这一点应该予以尊重。如果英国和法国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那么对西线武装力量而言,要保存兵力,以便为胜利结束对波兰的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消灭敌军的武装力量及其经济潜力。但只有接到我的命令后,才能发动进攻。如果西方国家破坏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地位,陆军应该扼守西方壁垒,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其遭受北面的迂回。”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

由此产生的西线任务主要由特尔·冯·莱布上将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完成。该集团军群共有8个基干师和25个后备师,然而,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战斗训练,这些军队都不具备充分的战斗力。尽管作为西方壁垒的齐格菲防线远远没有马其诺防线坚固,并且还有一部分尚在构筑当中,但西方集团军使用的兵力仍旧不足。德军最初的兵力部署如下:由多尔曼上将率领的第7集团军沿着巴塞尔到卡尔斯鲁厄一段的莱茵河部署;由维茨莱本上将率领的第1集团军在莱茵河至卢森堡边界之间占领着西方壁垒。由男爵哈梅尔施泰因率领的“A”战役集群防守着韦瑟尔以南的德国与各中立国之间的边界。

在回忆录中,丘吉尔的说法完全正确:“自从慕尼黑危机以来,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但在波兰被征服前,西线的局势仍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忧心忡忡,十分焦虑。只是因为希特勒专制果敢,而他的政治判断也屡屡得到证实,从而在军民中产生威望,这才怂恿或迫使将军们去承担他们原本不愿意承担的风险。”

法国在宣战之后,并没有马上出兵,它只打算防守法德边界。法军在充实马其诺防线兵力的基础上,还在其背后部署了兵力不大的“掩护军”。对于法军来说,整个陆军的动员工作大约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在法国人看来,这一期限很难缩短。而且,英国远征军的两个师要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才能抵达欧洲大陆,另外两个师则要到10月下半月才能抵达。至于英国的其他师,就更指望不上了。这也是法国人不进攻的理由之一,因为他们不想独自承受这一系列行动带来的所有负担。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德国人巨大的空中优势忧心忡忡。基于此,他们希望尽可能避免主动进攻。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

因此,法国人只是在西方壁垒前进行了一些局部冲突。而德军又收到命令要谨慎行动,于是法国人轻松地占领了两个突出的地段,也就是萨尔布吕肯西南的瓦伦特地段以及萨尔布吕肯和普法尔茨森林之间的边界突出部。9月13日,法军再次对后一地段展开攻势,德军一度十分惶恐——他们担心法军会向茨韦布吕肯方向挺进。于是匆匆忙忙地调遣预备队赶往受威胁的地段。但后来却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德波战争结束后,从东线空闲下来的德军兵团陆续西调,10月3日,法国人开始从他们所占领的大部分边境地区撤退。他们不想让前方的兵力遭受突袭,于是退回了国界线,个别地方还退到了国界线内。德军匆忙追来,法军野战阵地松散的工事构筑让他们大为吃惊。

10月1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战报,德军在西线的损失为196人阵亡,356人受伤,144人失踪。期间总计俘虏了689名法国人。该数据表明,当时两国航空兵的行动十分有限,并没有超出侦察飞行的范围。法国人要求英国人停止空袭德国,因为法国的工业企业没有防护措施,他们担心遭受德国的报复性袭击。

尽管法国人一心想保持这种不战不和的中间状态,但希特勒的新计划早已考虑成熟。因为在波兰迅速取尽管法国人一心想保持这种不战不和的中间状态,但希特勒的新计划早已考虑成熟。因为在波兰迅速取胜,他决定尽快进攻西方。9月底,他将这一决定通知了海陆空军总司令。对于这一决定,布劳希奇上将强烈反对。和其他陆军领导人一样,他感到很失望:希特勒曾向他保证,只向波兰发动战争,如今他的计划已经全盘落空。在他看来,希特勒的决定是不恰当的,因为西线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更让布劳希奇惴惴不安的是,想在西线发起进攻,就必须破坏德国曾郑重承诺过的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德国将会因为破坏中立再次被仇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仇视曾改写了德国的命运。即使将这些都抛诸脑后,他和总参谋长依然认为没有进攻的必要。因为法国不愿发动战争这一点已经昭然若揭,而且也没有迹象表明法国想要改变这一立场。相反,许多事实证明,法国人认为战争毫无意义,迫切希望早点结束战争。除了这些政治性的考量之外,布劳希奇上将在军事上也有着同样的忧虑。他并不相信德国陆军已经强大到能够在西线大获全胜。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

尽管他强烈反对,但他深知,以政治上的理由去说服希特勒完全是徒劳的,于是他决定以一个军事家的身份向他表明自己的顾虑。布劳希奇的担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在波兰作战时,各坦克兵团已承受了很大负担,现在急需整编和休整。应该将轻装师改编为坦克师。至于预备队师和后备师,虽然数量众多,但并未完全做好进行防御行动的准备,更加无法进行进攻。他们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装备也应该更加现代化。他还指出,在波兰作战时,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师已经暴露出缺乏进攻精神的缺点。这些话恰好戳到了希特勒的痛处,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因为这些批评攻击的是纳粹教育的成果,而希特勒认为自己是负责这种教育的,并确信它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结果。观点的不同让希特勒和布劳希奇之间产生了矛盾。其实,他们之间的分歧早就存在,现在不过是公开化了,在之后的战斗领导过程中,这种矛盾将更加尖锐。

总而言之,希特勒在军事方面下定决心后就不容反驳,尤其是他于10月6日提出的和平建议没得到西方国家的响应后。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再次下达训令,训令指出:

一、如果近期事态表明,英国和法国无意结束战争,那我将很快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

二、长期等待造成的结果,并非取消比利时或荷兰的中立,而是眼看着敌人的实力越来越强,各中立国将对德国最终获胜丧失信心,这也不利于吸引意大利作为我们一方的盟友。因此,为了继续实施军事行动,我命令:(1)在西线北翼做好准备,准备穿越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的领土,要集中兵力,尽快实施这次进攻;(2)此次战役的目的是尽可能消灭法军及其盟军中较大的兵团,同时尽可能多地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领土,以便日后在与英国展开空战和海战时建立基地。

之后,陆军总司令不顾自己的顾虑责成总参谋部拟定了《关于战略展开的“黄色计划”训令》,并于10月29日签署了这一训令。

虽然陆军总司令按照希特勒的吩咐执行了,但他仍未放弃阻挠这一命令的初衷,他找到了完备的观点,并得到了众多身居高位的陆军将领的支持。他们都认为,现有德军的兵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当敌人阻止我们的进攻后,可能会遭遇灾难性的阵地战。

当然,希特勒不会听取军人们的主张,但他希望的进攻也没能在秋季展开。11月7日,在听取天气情况和运输情况的报告后,他下令将开始进攻的日期推迟了三天。1939年11月9日至1940年1月20日,他又连续将战役开始的日期推迟了十二次。后来,1939年的寒冬来临,希特勒不得不将进攻的日期推迟到了1940年的春天。

不断推迟进攻的日期就如同神经战一般,摧残着军队和陆军总司令部。最受影响的是战斗训练,根本不可能制定长期的训练大纲,因为每天都在等着战争打响。即使是调兵去射击训练营地,也要考虑到能否及时在出发阵地地域内集合。很长时间里,司令部和军队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过,那个冬季,德军为训练和组建兵团所下的功夫还是要远远多于法军。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

希特勒知道,人们对他的企图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且并非只有陆军首脑是这样想的。这一点,从10月9日训令中传达的政治性就可见一斑。对于一个军事命令而言,这种政治性论据是很奇怪的。1939年10月23日,他向陆军和空军的著名将领,还有海军将领进行了长篇讲话。面对这些军事专家,他当然不能有任何非议。他甚至还说了一些恭维话,说“现在的统帅部比1914年的好得多”。最后,他援引了一些古代的战例,希望从思想上拉拢他们。希特勒想让大家明白,如果德国想夺回生存空间,那么就势必要与西方发生冲突。在他看来,任何其他的道路都将把国家引向灭亡。如果放弃对外部世界使用武力,那就要限制生育率,而这是最懦弱的做法。他之所以建立武装力量,绝不是为了养兵不用。正如他所说,“我永远都有决心投入到战斗中”。

在他看来,国际局势也迫使他们行动起来。谁也不知道,掩护德国的德苏条约还能持续多久。虽然在加强敌方阵营的行动中,美国目前还未发挥重要作用,但时间对敌方有利,如果力量对比中德国处于劣势的话,敌人永远也不会缔结和约。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英法两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必然会进攻,并向比利时和荷兰施压,让他们倒向英法一方。那时,鲁尔州作为德国的重要地区,就会面临最大的危险。

据他说,突击西线并不意味着一次单独的作战行动,而意味着整个战争的结束。他对德国武装的战斗力很有信心。当听人说德军不中用时,他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我不能容忍任何人说德国武装力量存在任何瑕疵”。任何情况下,统帅部都应该是态度坚定的榜样。

在这次演说中,希特勒还将自己放在首要地位:“作为决定性因素,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不可取代的。对于我的才智和决断力,我深信不疑。战争永远应该以消灭敌人作为终结。如果有任何其他想法,都是不可饶恕的。”他以肆无忌惮的态度主宰着德国人民的命运。“在我的领导下,德国人民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虽然现在全世界都仇视我们。但我要用这一成就作为赌注,在胜利与灭亡之间进行选择。我选择了胜利,我的决心永不变更,我将在最有利的时机尽快进攻法国和英国。”

希特勒从未说得如此直白。每个听他讲话的人都已了然于心,现在由疯子领导的德国人民只能等待着胜利或者失败。

与此同时,战场的局势仍很平静,肩负着捕捉俘虏任务的侦察兵仍在继续搜索,统帅部则忙于搜集关于敌军编制、配置和法军士气的情报。10月中旬前,英国的4个师在莫尔德和巴约尔之间的比法边界处占领了阵地,这里离战线很远,有一条绵延不断的防坦克壕,间隔1000米的永备发射点以侧射的火力掩护着它。该阵地于1939年冬季建成,作为马其诺防线的延续部分,用于防止德军经过比利时进行突袭。11月起,每三个星期就有一个团抵达达萨尔河的战线,5月初,大批兵力在此完成集结。

12月,之前抵达的部队在法国被整编为5个师,1940年初,英国又来了5个师,这样看来,英国远征军已经有10个师。在后方,英军还修建了50个水泥跑道的机场。如果说英国和德国都为这场冬季即将开始的行动做了充足的准备,那么,法军则完全没有任何行动。法军统帅部计划,要在1941年秋才开始进攻。他们并不怎么相信敌人会进攻,所以军队也没有作任何战争的准备。当时法12月,之前抵达的部队在法国被整编为5个师,1940年初,英国又来了5个师,这样看来,英国远征军已经有10个师。在后方,英军还修建了50个水泥跑道的机场。如果说英国和德国都为这场冬季即将开始的行动做了充足的准备,那么,法军则完全没有任何行动。法军统帅部计划,要在1941年秋才开始进攻。他们并不怎么相信敌人会进攻,所以军队也没有作任何战争的准备。当时法国人用“奇怪的战争”来描述这一事态,足见法国人对于祖国和战争的态度。在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即以海军大臣的身份成为英国战时内阁的一员,并从一开始就争取尽可能积极地开展军事行动,同时他也意识到,法国自1918年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此忧心忡忡。9月18日,他写信给张伯伦首相:“我之所以迫切希望我国按照50至55个师的规模来组建军队,是因为我不相信法国人会同意分工合作的方案,他们不会愿意由我国承担海空作战,而由他们承担陆地作战所造成的流血和牺牲……我认为,我们最好将我们的意图告诉法国人。但要达到这一目的,不知究竟需要24个月或30个月甚至40个月,所以应当保留其伸缩性。”

4个月或30个月甚至40个月,所以应当保留其伸缩性。”

当然,法军和英军总参谋部都在绞尽脑汁地考虑,怎样应对德军可能发起的进攻。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利用比利时和荷兰的领土,德军的进攻才能成功。但德国与比利时的军事谈判遇到了阻碍,虽然比利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在军事上依附于西方列强,但1936年后,它又开始重新奉行传统的中立政策。更何况,早在1936年6月23日,比利时政府就发表声明,不愿意通过总参谋部与西方国家进行任何谈判。虽然比利时建立防御的首要目的是守卫德比边界,但他们坚决反对在德国有任何实际破坏中立的行为之前放任西方国家的军队进入自己的国家。和荷兰人一样,他们希望战争还未开始就结束。为此,1939年11月7日,两国政府向各交战国建议调停。西方国家在复照中强调,其目的是重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也以会“仔细研究”照会作为回应。

德国人眼中的静坐战争

那么,一旦德国经比利时和荷兰发起进攻,英法应采取何种行动呢?在这一问题上,两国长期存在着分歧。最开始,英国人认为,将盟军左翼推进到日韦、那慕尔、安特卫普一线很不慎重,因为在德军进攻开始前,比利时人不允许占领该地区的话,就会让战局困难重重。因此,他们认为更好的办法是依托法比边界上早已构筑的阵地来阻截德军。但是,法国人对这一方案并不满意。1939年11月17日,在巴黎召开会议的同盟军最高军事会议作了以下决定:“必须在尽可能往东的地区阻截德国的武装力量,所以当德军进攻比利时时,要努力扼守马斯河、安特卫普一线。”这一决定的实质就是包括法国第9、第1集团军、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7集团军在内的左翼4个集团军在德军进攻比利时时,应该立即推进至比利时和荷兰。这一计划首先获得了法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加默兰将军的支持。

1940年1月10日,德国空军的一位军官作为信使,携带着重要文件,乘坐飞机由慕尼黑前往科隆。飞机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最后在比利时境内降落。乘员组来不及销毁文件,就被比利时人俘虏了。之后,这份文件被送到同盟军手里,其内容更加坚定了法国的决心。1940年4月,在确定德军在准备进攻之后,法国战时内阁再次作出决定,准备进攻比利时。法国人坚持以下观点:没有比利时的20个师是行不通的。在他们看来,占领比利时足以让德军失去优势,并促成阵地战——当时的法国人视阵地战为法国的救星。同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持续向比利时政府施压,以迫使它及时要求同盟军进驻比利时。与此同时,法国还在法比边界上集结重兵。时,法国还在法比边界上集结重兵。

而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开始对英国发动海战。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丛刊》

Tags:德国   法国   阿道夫·希特勒   波兰   法兰西人   陆军   英国   比利时   莱茵河   慕尼黑   瑞士   卢森堡大公国   政治   坦克   一战   果敢   国创上头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