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陶潜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富不富?

网络整理 2019-05-26 最新信息
陶潜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富不富?

(土地篇)

远古的中原,人们不会种稻谷,自然对于土地并不是十分的看重,住所不是树上(有巢氏顾名思义是树上结巢)就是山洞,山下的绿油油的土地只是荒原,自从神农氏发明农具并教人耕耘后,土地的价值便显现出来。占有与寻找,或者开拓新的土地,成了族群们的选择。此后无任是井田制、封建制、郡县制,都与土地有关。土地的兼并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因,同时是革命与轮回的核心因素。从禅让的早期共产主义到以武力获取天下的井田、封建与郡县的不同社会体制,再到现代民主社会土地私有与国有,核心问题始终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中原来说恐怕包括两岸的社会,现代是一个分水岭,土地改革由土地私有进入土地国有,理论上讲,土地已经是属于全体国民,这可能避免了兼并与争夺,人民没有自己私有的土地,而由国家租给想使用的人使用,便是今天农业的生产的一个格局,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集体工分与私人承包的各种不同的经营方式。现在的土地改革就是让更多的人超脱于土地,让少数经营者用现代农业来经营高科技高产出的农业模式,也许是一种选择,问题是更多的人力资源流向何方,离开土地的乡村到城市还是其它的选择呢。以个人的情感来说,中原的文人总是留恋土地,最为突出的例子是陶潜,一个不为五斗米而为官的人,当然他的土地是私有的,以他自己的描述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如果放到今天,算得上小地主了,这些为数不太多的土地其实是其实在城市混时不如意时的一个退路与选择,也许对于更多目前在农村的群体来说,离开乡土到城市打拼是一种选择,但如果失败了如何办,至少乡村的自留地得保住,这样还算有一片栖身地,那怕是没有收成,总还有住所吧,实际上对于乡村的人们来说,现代社会的变化对他们其实的生存其实是十分的脆弱,一方面农村人群(我这里不称农民也不称地主,是因为土地国有的性质决定的)面对户籍的差别给自己利益带来的不公,另一方面他们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对于完全无土地使用权(理论上土地国有,人人应该有使用权,实际上又不是那么回事)的城市人群来说,实际上同样是不公,城市户籍的人群有申请使用农业土地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其实被忽视了,今天城市人群有回归乡土的意愿,做一个陶潜,却被挡在农村之外,有苦说不出,钱也许是有的,无法购买国有土地在农村的使用权,仿佛是永远被围在围城,出不来,只是单向的让农村人群向城市涌进。对于一些城市的人群来说,你们(农村人群)到城市来,我倒愿意去你们的地方,只是以现在的制度,不可能,也就是现行制度对城市人群的不公,很少有人去理论,或者会被认为脑子有病,就象那个陶夫子一样。​

我们应该把城市成为不任城市还是乡村人群奋斗的场所,同时应该把乡村成为退隐的场所,这样才合附人性的风范,这样的制度才是开明而公平的,归去来啊,每个在外奋斗的人总希望累了回归故土,问题土地国有,使用权不是想买就买的,所以中原人的今天的痛苦,其实是无土地的依归,未来是否能改变亦是未知的。说实话,今天的农村人群对自己的权利争取远胜城市人群,网络时代农村人群的口水是能淹死一片的,城市人群的声音当然脆弱些,无法得到决策者的重视,少数人的呐喊其实也是白费力气,但本博说一说这样的人数少有陶潜倾向的人群心声,应该不算过分。

我想与我同倾向的人群不在少数,城市的熙熙攘攘,纷华尘嚣,会让久在城市的人群向往蓝天白云,松菊小径的田园,南山种豆,北山采菊,自己在乡村造酒,原汁原味,老死在故土上,死便埋之,总是还有地方埋,虽然这是千年不复朝,那又有什么关系,那是永远的休息,是永远的睡眠,没有人再打扰你,你与自然而同在。

本文作者:雷家林书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78365842060135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陶渊明   农村   农业   历史   农民   神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