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真实的郭松龄心胸狭隘,处处计较个人得失,秉性注定他举兵必败

网络整理 2019-05-17 最新信息

发生在上世纪1925年冬天的郭松龄倒戈反奉兵变,绝对是一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在滦州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通电,提出反对内战、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改革东三省等主张。

两天后,郭松龄将所部整编为5个军,亲任总司令,让手下炮兵司令邹作华为参谋长,指挥七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奉天,一场血战由此拉开帷幕···

真实的郭松龄心胸狭隘,处处计较个人得失,秉性注定他举兵必败

(郭松龄)

这场倒戈反奉兵变的结局以及给历史造成的影响早已人所共知。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件事,尤其对郭松龄这个历史人物还议论不休。特别是随着不少影视作品对这一事件和相关人物的再现,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关于郭松龄倒戈反奉经过和其夫妇被枪杀暴尸的文章和史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翻阅这些历史往事的记载,分析事件原因和郭松龄的为人处事之道,就从郭松龄心胸狭窄、缺乏肚量、过于苛刻计较个人得失的性格特征看,郭松龄即便是有一时惊人之举,终究是难成大事之人。

史料介绍,奉系中的名人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相貌冷峻,不苟言笑的人。而且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目空一切···。正是这种性格使然,使其二人最终都落得十分可悲的下场。

郭松龄身材魁梧、高大,留着八字胡子。无论寒暑,平素常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素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松龄喜好身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匪兵一样高大,加上他鬼主意多,为人机敏,所以人们背地里叫他“郭鬼子”。

从繁杂的史料中,大致梳理出三件事,来看看这位“郭鬼子”的心胸何其狭窄:

残忍枪杀口碑极好的奉军名将、又是其旧日同僚的姜登选将军,使其失德

当年在张作霖帐下,姜登选与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并称五虎将。这五虎将品行不一,性情也不同。韩麟春有智谋,而不拘小节;李景林多才艺而好大话;张宗昌粗鲁放纵无规矩准则;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颇深。独有姜登选豪爽轻财,和蔼可亲,能与士卒共甘苦,重义而轻利,口碑上佳。

郭松龄与姜登选早年曾同为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属下,相识较早。

直奉大战的九门口一役,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所部陈琛旅不听调遣,欲将之正法。姜登选为之辩解,郭根本不听。无奈,姜登选哭跪于少帅之前为手下求情,郭才免陈于死罪。此后,二人互不相容。1924年10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异常激烈。郭松龄率第3军从正面的平地仰攻山海关,韩麟春、姜登选率第1军从侧面在山海关西南方的山地向长城各个隘口进攻。第1军先传捷报,攻入了九门口和石门寨。在军事会议上,张学良提议暗中从山海关正面战场调出5团精锐,由郭松龄亲自指挥,增援石门寨侧背战场。姜、韩不愿郭松龄来“抢功”,无奈这一决策既是正确的,又是张学良提出的,只好表示赞同。

真实的郭松龄心胸狭隘,处处计较个人得失,秉性注定他举兵必败

电视剧照

会议结束时,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计谋好啊,你也好露露脸,也可以立功嘛。”郭松龄脾气倔强,自尊心又极强,听了韩麟春这句风凉话,脸色陡然大变,忿忿地说:“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冲动之下,他将带来的5个团也撤走了。姜登选气愤不已说:“这破坏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大胆妄为,该当何罪!”姜登选后来派韩麟春到张作霖那儿告了郭松龄一状,由此种下了郭松龄仇恨姜登选的种子。

郭松龄于滦州宣布倒戈反奉时,姜登选乘车赴奉经滦州车站,决定与郭面谈相劝,进城后被郭下令扣押。郭力劝姜登选合作反奉,遭到姜大骂并历数其叛上谋友之罪。郭松龄竟然下令将姜登选处死,草草装在一口薄木棺材中扔于荒野。后郭兵败,韩麟春亲自为姜登选迁坟至原籍厚葬。当开棺时,只见姜的遗骸双手绑绳已松,棺内木板遍布爪痕。原来,姜登选被枪击,其实并没中要害,而是被闷死在棺中,见者无不垂泪···

郭松龄悍然杀害无辜的姜登选将军,不仅震惊奉系全军,更暴露了其残忍无情,纯属失德之举。

因为没坐上安徽督军宝座,立即萌生反叛之心。

由于郭松龄本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自己无形中拉开了和奉系高层的距离。战功未受嘉奖就甩脸色沉不住气;和诸位师长闹矛盾则要少帅去说和处理。郭松龄的军事素养确实不错,但是他太理想主义,不仅心胸狭隘,而且缺乏战略眼光,政治上也十分幼稚。狭隘刚愎的性格使郭松龄在奉军高层人际关系恶劣,他似乎只和少帅一个人过得去。

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仍然秉承着以往的一贯做法,将奉军的精锐和几乎全部的主力交给儿子和郭松龄指挥,实际上就是交给郭来指挥,这是奉军中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令郭松龄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后论功行赏时,张作霖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他却什么位子也没得到。心中顿时极为不满。

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幸灾乐祸地对少帅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咱们替他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此时,郭松反奉的心思已经暴露无余,但却没有引起少帅的注意。

对于郭松龄的怨气,张作霖的解释是:“将来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权,你郭松龄还怕没有位子吗?”张作霖心里清楚,郭松龄与自己儿子共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将来的东北就是儿子和郭松龄的。但对郭松龄的野心却是一无所知。

对少帅恩将仇报,人品大打折扣。

郭松龄崛起于1919年2月,这一年,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被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少帅,命运从此改变。时年郭松龄36岁,少帅19岁,由于少帅崇拜式的尊敬,二人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加上兄弟感情。少帅曾这样评述他与郭松龄关系的开始:“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己用之意”。从此,郭松龄扶摇直上,军中升迁开始步入快车道。

真实的郭松龄心胸狭隘,处处计较个人得失,秉性注定他举兵必败

有些人说郭松龄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抵抗军阀,力图开辟新天地。但是仔细分析,郭松龄的阴险和不光明磊落,使他难和民族英雄的称号挂上钩。都说张作霖是借助日本人帮忙才平息了郭松龄倒戈,但也有史料介绍,郭松龄1925年秋赴日观摩军演时,也曾就自己想反叛上位的想法与日本高层有过暗中联络,并得到时任日本陆相宇垣一成“严守中立”的承诺,只不过他的倒戈举动没有得到关东军的充分信任而已。

原东北军的老人们回忆郭松龄的为人时说,“郭氏为人刚愎自用,作风跋扈,不为大帅张作霖所重,独赖少帅多方向其父讲好话,终于使郭得以畅行其意志。”

他们说,郭松龄初期给少帅当参谋长时,对少帅“奉命惟谨,十分恭顺”,但随着职位不断上升和打仗立了军功,日益骄横起来,心里对少帅已经不当回事了。

郭松龄的反意蓄谋已久,属于志大谋深、不甘居于人下之人。虽然少帅给了他几乎无保留的信任和充分的权利,他也从心底感谢少帅,但对少帅仅凭父荫、小小年纪就当上统兵主帅是很不服气的。尤其是随着对少帅了解加深,这种轻视与不屑也就越深。1925年11月30日,也就是郭松龄举兵反奉的第九天,在给少帅的信中,已经不客气地将多年来对少帅的不满和怒气发泄出来:

“我公(指少帅)为人多疑好杀……公明知龄(指郭)与韩(韩麟春)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复使伊(指韩)与龄并列,更委于珍为副军团长,使龄受其节制。公(张学良)乃诿为主帅(指张作霖)意旨,事前不知,此语谁相信耶?……而龄所保荐部下之不信任,龄所陈述政见之不采纳,犹其余事耳,此应请公反省者一也……嗣与李景林榆关血战,我公父子始得保持地位,至于今日。我公父子对李景林及松龄之信用,果何如耶?此应请公反省者二也。……去年榆关战役子弹缺乏时,我公复欲支身后去,经婉劝始止。公乃自云‘不忍舍弃将士’,证以前事,龄实未敢深信。此愿我公反省者三也。”

这样露骨指责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少帅,实际已经表明郭松龄彻底翻脸不认人了。但真正说出自己倒戈反奉的意图,则是在他与少帅派来送劝说信的日本医生时。

日本医生守田带着张学良的信来见郭松龄,郭直言不讳向守田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此次举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经42岁,这样的病躯,也许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张上将军(大帅)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话,请少帅到日本去留学三四年,我自己的经纶抱负实现一部分之后,就将位置让给少帅,自己愿意下野,静度闲云野鹤的余生,这不是假的,是真的。为此,可请吉田总领事,白川司令官等做保人···。”

由此可见,郭松龄是急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采取的倒戈行动,目的是推翻张作霖的统治,自己掌权。至于三四年后“将位置让给少帅”的许诺,恐怕也只有三岁小孩子能相信了。

有人认为,郭松龄倒戈反奉声称要制止战争反对内战,实际却自己发起了战争,不仅使多少人殒命沙场,而且直接导致了奉系的没落,为东北最终落入了日本人的手里创造了机会,在这点上,郭松龄永远难辞其咎。

本文作者:史地军牧驿站(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0795027825300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郭松龄   杨宇霆   山海关   张作霖   张学良   张宗昌   李景林   山东   朱庆澜   江苏   安徽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