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走向共和》: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慈禧、光绪、奕環之间的关系

网络整理 2019-05-07 最新信息

曾经写过涉及慈禧的“辛酉政变”与“甲申易枢”相关的文章,其中便提到了慈禧两次事件过后分别和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環进入了政治联盟的蜜月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慈禧追逐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尤其是在甲申易枢过后,慈禧是真正的进入了自己的独裁时代,成了晚清王朝说一不二的人物。

慈禧选择醇亲王奕環来代替恭亲王奕訢主持朝政大局是有道理的,一来两人之间除了叔嫂还有一层表亲关系(慈禧的妹妹嫁给了奕環),二来奕環生性老实巴交,对慈禧唯命是从,没有太多的心眼,所以颇得慈禧所赏识,于是,奕環在慈禧的帮挟下逐渐位极人臣,成为晚清政府的实权人物。

当然,慈禧生性的多疑就必然导致了她不可能会信赖任何人,也包括她这个妹夫。虽然奕環在慈禧面前一直唯唯诺诺,令得慈禧非常受用,可是慈禧仍然提防着奕環,不为其他,只因为他奕環是当今天子光绪的生父。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当中有这样一幕。

慈禧和光绪在谈论关于北洋水师的事情,并且向光绪提及去北洋水师看看。光绪在听到此事之后大为兴奋,开始谈吐自己欲效法祖先之事。其两人之言论大体如下:

光绪:康乾盛世,圣祖高宗,或是御驾亲征,或是多次南巡,才有了开疆辟土,国势强盛。儿臣……儿臣正欲效法祖先,在兵事上亲力亲为,才不辱没爱新觉罗氏之荣光。

慈禧:皇上说的好,不过亲历兵事,毕竟是个大事,该怎么做,你让我再琢磨琢磨。

《走向共和》: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慈禧、光绪、奕環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慈禧提出检阅北洋水师只是放出一个烟雾弹,试探一下光绪罢了。不过光绪毕竟是个年轻人,不没有读懂慈禧的潜层意思,反而将自己的本意暴露在慈禧的面前,令慈禧更加防备。先不管光绪所提出的亲历兵事是否是出于什么目的,单从他的这番话中就可以读出不一般的味道,至少对于慈禧来说并不算的上是可喜的信息。

慈禧说的没错,兵事确实是一件大事体,当权者最为敏感的一个话题。自古枪杆子上出政权,光绪明白这点,慈禧更明白这点,所以慈禧由此便更加警惕光绪,毕竟不是亲生的,所以慈禧很难从心里认同和信任光绪,难免也会有猜忌之心。

果然,光绪还是没有等到慈禧要自己陪同去检阅北洋水师的消息,因为慈禧将这件事情交给了光绪的生父奕環去办了。按照慈禧自己的说法,奕環是代天阅兵的不二人选。不过,慈禧并非就直接挑明了和奕環说让他去北洋水师阅兵,而是套路了一下他。

一开篇,慈禧就挑明了问“皇上想去北洋水师看看,七爷知道吗?”奕環也是个久居宦海,精明老练之人,怎么能听不出这慈禧的言外之意。在此种情形之下,无论是知道与否,都必须矢口否认,别无他法,否则只能给醇亲王府带来巨大的灾祸,也会将光绪拖入深渊。因为奕環一旦说了知道此事,那就代表他这个做父亲的和光绪仍然来往密切,这对于慈禧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皇帝深居宫廷,你奕環虽说是皇帝生父,但总归是作为臣子的,而且光绪以过继于慈禧名下,难道你还要争儿子不成?

《走向共和》: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慈禧、光绪、奕環之间的关系

奕環的回答令慈禧大为满意,奕環还是那个奕環,并没有因为儿子是皇帝便得陇望蜀。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个答复,慈禧才决定按计划将检阅北洋水师的任务交到奕環的手上。

不过,奕環在得知慈禧交给自己这样一个任务之后连忙推托,称自己只想抓紧时间给慈禧修园子,实在没有什么精力去代天阅兵,其诚惶诚恐之情溢于言表,好像自己极不愿意接受这份差事一般。

对于奕環拒绝此事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尚难定论。不过,笔者个人认为,以醇亲王明哲保身、安分守己的心性,他极有可能是真的不愿意涉入其中。别看这代天阅兵是一件多么风光的事情,可是其中所担负的干系也颇为庞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醇亲王作为皇帝的生父,作为满清政府的二把手,其身份的敏感性使得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住自己,所以,奕環容不得自己有半点失误,而不让自己产生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作为。不过,可惜慈禧要的就是奕環的这种态度,你越是不想做事就越是要让你有事可做,所以奕環光荣的被接受这一使命。

当然,光有奕環此前的表现并不够,很显然慈禧并没有因此就放心的让奕環轻松上路,而是派了自己心腹太监李莲英跟着奕環,以达到监视奕環的目的。当然,慈禧并没有直接的就让奕環带上李莲英,因为在慈禧给奕環交代了任务后,李莲英便有了动作,并且慈禧在口头上念着路途遥远,身体为重的说法,其暗示之程度犹如隔纸,她相信奕環非常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都到了这个份上,奕環还哪里能够不明白慈禧之意,果断的要求带上李莲英。

《走向共和》: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慈禧、光绪、奕環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种种来看,慈禧对对光绪和奕環是极为不信任的,所以才用检阅北洋之事来探查这父子二人是否有意涉及兵事,因为检阅北洋水师必然能够起到收揽兵心之作用,使得那些受阅之官兵能够初识国家上层领导之面孔。

可惜,光绪年轻气盛,虽有帝师翁同龢之教导,却总归是口头之谈,无亲历之实,所以很难读懂慈禧之心机,在慈禧放出烟雾弹之后便直接将自己的心迹在慈禧面前表露无遗。反观其父奕環,深知慈禧之秉性,以退为进,所以方得慈禧些许信任,将这番差事交予其手。虽说奕環有些是遵循于本心,不愿意出头露面的成分在其中,可是从其于慈禧交际时的言谈举止来看,就算是奕環有心也会表现出无意,因为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位颇为成熟的政治人物,身处政局,将自己内心之想法表露于他人此乃大忌,所以,出色的政治人物大多都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在慈禧当权之际,对奕環来说,惟有避世,方能保身。

不过,奕環终究只是一个政治人物,而称不上一个政治家。因为在他检阅水师之后,兴从中来,临时起意,作了一首诗,为他自己埋下了祸端,其诗为:

雕弓玉带出天阊,士女如山拥绣襄。

照海旌旗摇曳影,切雪戈望耀荣光。

同携禁旅严千帆,罗拜夷酋列几行。

鸿飞九天齐赞颂,力辞黄屋福威扬。

奕環可能是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曾经大搞文字狱,亦或者是离开了慈禧后身心大悦,所以在作诗时意气风发,丝毫没有以往的小心谨慎。一般来说,诗词往往是由景抒情,展现作诗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奕環此诗却正好能够展现他心中所想。于是,同行的李莲英便直接将此汇报给了慈禧。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慈禧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同携禁旅”四个字上,大为恼怒。

在奕環回到宫中和慈禧汇报此行所获,便受到慈禧铺天盖地的责骂。称奕環的本心终于暴露出来了,令奕環大为惊恐,一时不能自己,昏了过去。

《走向共和》: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慈禧、光绪、奕環之间的关系

当然,从史实来看,此诗皆是出自于李鸿章所作《丙戌四月随醇邸巡海呈教》,不过我们姑且论作剧情需要。因为从剧中的细节可以知道,李鸿章在听到奕環所做之后,前两句免不了拍须遛马,但是听到后两句之后便开始沉默的看向奕環,思绪万千不知其所想,也许他很清楚奕環此诗定会为其带来大祸。

从检阅北洋水师一事看来,慈禧对光绪和奕環时时刻刻都在提防着,深怕这两父子什么时候就架空了自己的权力。而光绪和奕環则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当中,惶惶不得终日。所以在奕環临终之际告诉自己后辈,千万不要贪恋王权富贵,正所谓家大业大祸也大是也。不过,天命如此,造化弄人,最终醇亲王府仍然出了清朝乃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而溥仪的命运,恰是如此的离奇曲折,比起光绪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此为后话。

本文作者:妙龄老翁谈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0530473665172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慈禧太后   光绪   走向共和   李莲英   翁同龢   政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