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网络整理 2019-06-11 最新信息

提到建安七子中的陈琳,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为袁绍写的檄文,内容是攻击曹操的,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骂了个遍,对于浊流出身一直为世人所垢弊的曹操来说,这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当时曹操患有头风病疼痛难忍,但听了陈琳的檄文之后,居然大叫一声,出了一身冷汗,因此头风病便好了,说陈琳的文笔如刀并不为过。曹操表示官渡之战如果获胜,一定要抓住陈琳,大家都认为曹操嫉恨陈林,想除之而后快。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官渡之战获胜后,陈琳被绑到了曹操面前,大家都认为陈琳这下完了,陈琳也认为自己凶多吉少,闭上了眼睛等待自己最终的命运。不料曹操走到陈琳身边,亲自为陈琳松绑,并说到:“你的檄文写的很好,但是为什么要辱及我的先祖呢?”陈琳羞愧的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对陈琳说道:“先生不必介意,所谓各为其主,我可以理解。我想屈尊先生先生在我账下行走,共同为大汉天子效力,先生可愿意否?”陈琳见曹操的胸襟竟如此广阔,不仅不计较自己的过错,还邀请自己共事,便答应下来,担任司空军师祭酒的职务。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陈琳非常感念曹操的不杀之情和知遇之恩,因此曹操麾下做事总是尽心尽力,务求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曹操是一个十分爱才的人,陈琳才华横溢,深得曹操的赏识,因此调任丞相府之后,陈琳一直在曹操身边。作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和三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共同托起了建安文学。但过了不久,就有人议论陈琳,说他和吕布一样是三姓家奴,先侍奉大将军何进,又投靠袁绍,最后不得已才投靠曹操,属于典型的逐利忘义之人。对于这种恶意的指责,陈琳没有选择默默忍受,也没有选择反唇相讥,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文艺的做法,他写了一篇叫做《应讥》的文章,来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客有讥余者云:闻君子动作周旋,无所苛而矣己。今主君钟阴阳之美,总贤圣之风,固非世人所能及。

陈琳在文章的开篇处,就将别人对于自己的讥讽提了出来,同时对于曹操的极尽赞美,比喻天地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世间圣贤之人都聚集在了曹操身边,而自己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位而已,阐述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道理。通过全文的论述,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曹操可以让天下贤能之人得到重用,并且发挥其才能,这就是他背弃袁氏而选择曹操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突出,而是曹操的品德高尚,自己才有了活命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

是以虚心恭己,取人之谟,辟四门,广谏路,贵谠言,贱巧伪,虑不专行,功不擅美,咨事若不及,求愆恐不闻,用能使贤智者尽其策,勇敢者竭其身。故举无遗阙,而风烈宿宣也。冶刃销锋,偃武行德。

讴歌曹操也是为了和何进及袁绍做出对比,陈琳曾作为大将军府的主簿,劝谏何进不要召董卓进京以乱天下,但何进面对陈林的建议拒不采纳,才导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琳本来也可以成为阻止这场祸乱发生的人,可惜他当时的主君不是曹操,而大将军何进是一个有谋无断之人。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同样,在袁绍手下,陈琳通过一件事,看透了袁绍这个贵胄之后的无能和平庸。臧洪本来是袁绍的下属,因为要救被曹操攻击的张超,向袁绍借兵,袁绍不仅不同意,还扣留了臧洪的兵马,导致不久之后张超被曹操杀死。因此臧洪认为袁绍不仁而反对袁绍,结果被袁绍围困,陈琳知道孤城难守,且敬重臧洪的为人,曾经写信给臧洪,让他不要做无意义之斗,投靠袁绍免除刀兵之苦,但是臧洪没有接受陈琳的建议,结果最后城破,臧洪也被袁绍所杀,陈琳认识到袁绍是一个毫无气量、心胸狭窄之人。但这次他学聪明了,看到田丰、沮授的下场,他不再谏言,而是规规矩矩的做好一个文笔吏该做的事情。

陈琳是个很看重自己名誉的人,因此在做的《应讥》之后,又做了一篇短文《答客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志向。

六合咸熙,九州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大王筑室,百堵俱作。西伯营台,功不浃日。

陈琳表示已经天下太平,不在会有战争发生了,这都是曹操的功劳,因此天下之人都愿意为曹操效力,不仅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也是为了四海升平、国泰民安。这里陈琳把曹操比做了古代的圣主贤君一样的人物,在我看来虽有吹嘘,但在当时的乱世,也只有曹操才有资格接受这样的评价。陈琳通过自己的两篇文章,体现出自己身处乱世颠沛流离本非自己所愿,而自己不断的变换主君,无非是想寻求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建立功绩罢了。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陈琳十分渴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只是做一个文坛翘楚,但是在曹操身边既是陈琳之幸,又是陈琳之不幸,所谓幸,是陈琳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所谓不幸,是曹操身边的政治牛人太多了,对他的定位只是个文人,因此,注定了陈琳一辈子在政治上都没有建树。这和徐庶的命运类似,和演义不同的是徐庶并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是居其位履其责,但是没有进入核心层,因为曹操不是无视徐庶之才,而是曹操手下的人才很多,徐庶没有出头的机会和发挥的余地。连徐庶这样的人都没有什么机会,在世人眼中的文人陈琳,就更没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古代的医疗条件是极其落后的,因此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阮瑀之外的五子,皆死于一场瘟疫,江东的鲁肃也是在这场瘟疫中死去的。对于一个人的评价,要看对当世的影响和后世的评价。陈琳投奔曹操之后,将自己后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曹操的“天下归心”的大业之中,一方面陈琳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在军旅之中从事文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和三曹及其它建安六子一起吟诗作赋,成就了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独特文学风格,一改东汉末年文坛的颓废之风,并开创了五言诗的先河,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东汉末期经学家刘熙在评价陈琳时作了这样的评论:

遒文壮节,于汉季得两人焉,孔文举、臧子源是也。曹子建、陈孔璋(陈琳)文为建安之杰,然尚非其伦比。”

晚唐大诗人温庭筠又一次从陈琳墓经过,面对这个六百年前的才子,温庭筠感慨万千,作《过陈琳墓》来凭吊这位建安才子: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温庭筠用“应识我”、“独怜君”来表现对这位才子的惺惺相惜,温庭筠能够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用“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来指出陈琳的无奈和悲哀之情。

陈琳的作品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时类似檄文一类的应用文;第二种是以忧生叹时的作品;第三种是以游记为主题的作品;第四种则是为曹氏歌功颂德的文章。其中最能代表建安文学“慷慨悲壮”特点的作品,非《饮马长城窟行》莫属,被称为乐府诗歌杰作: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本诗以秦始皇驱使百姓修建长城的史实为背景,前半部分描写了役夫不忍修筑长城之疾苦,宁愿战死沙场的想法,后半部则写了役夫写信给妻子,十分悲怆的要求妻子改嫁,而妻子愿意以死相守的感情故事。艺术的概括了繁重的徭役给无数家庭带来的苦难,全文用对话的形式和书信往来的方式,深刻的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全诗简洁生动、真挚感人,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唐代“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中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就体现了这种影响和传承。

建安七子的风骨:“壮有骨鲠”的陈琳

政治上有作为,文学上有高度。陈琳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负其名,不枉其才,其文壮有骨鲠,其人留名百世。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文作者:一个人的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72495909581671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曹操   袁绍   何进   徐庶   吕布   周文王   文章   田丰   沮授   董卓   政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