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东方哥伦布-张骞(唐朝月氏国在哪里)

网络整理 2022-06-08 最新信息

张骞是中国汉代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司马迁曾评价其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三十六国,打开了西汉王朝同中亚、西亚、南亚以及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后世称其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东方哥伦布——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控制的地域有限,只是通过匈奴人了解到了西域的情况。当时了解的情况是月氏国被匈奴兵锋所指,处处受到匈奴的奴役和欺凌,定居在西域一带。年轻的汉武帝想,月氏国在匈奴以西,汉王朝如果能联合月氏,切断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就能从外部环境上遏制匈奴。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去打通西域,联络月氏。但当时,汉王朝连年战乱,又有匈奴外患,汉朝人根本不知道月氏国在哪,要担负这个任务的人,需要有坚忍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东方哥伦布——张骞

张骞塑像

所谓乱世出英雄,张骞不畏险阻,应征前往,他连同匈奴族人堂邑父率领一百余人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可是通往西域的道路需经过匈奴的地界,张骞一行人为了躲避匈奴人,他们小心翼翼、昼伏夜行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了,全部做了俘虏,沦为奴隶。由于张骞通晓匈奴语,加之他们处事干练稳妥,日子久了,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有所放松。张骞跟堂邑父商量对策,趁匈奴人防备松懈,骑上快马向西而逃。他们吃尽苦头,逃出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盛产汗血宝马,今中亚西亚地区)。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通晓匈奴语,张骞和他们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他们拜见了大宛王,听闻汉朝使者拜见,大宛王非常重视,并且派人把他们护送到康居,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东方哥伦布——张骞

张骞漫漫西行记

月氏国被匈奴打败以后,迁居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国,由于连年战祸,他们不想同匈奴作战,但是因为张骞是汉朝使者的身份,很有礼貌地接待张骞。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他们领略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看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没能说服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再次经过匈奴的地界,又被扣押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东方哥伦布——张骞

影视作品中张骞十三年回归长安

张骞在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时,他满面沧桑,破衣烂衫。汉武帝看见张骞归来,内心五味杂陈,思绪万千。他封张骞做太中大夫。张骞向汉武帝详细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情况。西域葡萄、瓜果、冶炼技术、粮食、马匹等丰富多样。在大夏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是从天竺贩卖而来。汉武帝听闻后,觉得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就在蜀地周围。于是汉武帝派张骞为使,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多里地,都没找到。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被挡住了。汉朝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滇越国王愿意帮助张骞找寻天竺,可是昆明挡在中间,没能过去。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滇越,也算是不虚此行,非常满意。

东方哥伦布——张骞

如今丝路上的葡萄园

随着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到来,汉武帝逐渐走上了政治的舞台。匈奴在卫青和霍去病的武力震慑下,逃到了漠北,西域一带的国家看到了匈奴的惨败,汉王朝的强盛,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此机会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三百人马,拿着汉朝的旌节,还带着一万头牛羊和黄金、钱币、丝绸、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国家。

东方哥伦布——张骞

西域都户府

虽然张骞出使西域是带有政治军事意图的政治色彩,但是西域开通后,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对于丝路的畅通安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域的葡萄、苜蓿、瓜果等作物逐渐引进中原地区,汉朝的冶铁、丝绸、凿井技术逐渐流入西域诸国,对于中亚欧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极大。

Tags:张骞   匈奴   汉朝   汉武帝   长安   丝绸之路   昆明   文化   政治   卫青   司马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